城隍庙简介
城隍,起源于古代的水(隍)庸(城)之祭祀,为《周宫》八神之一。“城”原指挖土筑的高墙,“隍”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。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,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、城楼、城门以及壕城、护城河。古代认为凡与人们的生产、生活有密切相关的事物,都有神灵,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。
原武城隍庙简介
原武城隍庙位于原武镇(旧原武县城)东街路北。据史料记载,该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迄今已有649余年的历史。现存前殿、中殿、拜殿、大殿及明、清石刻20余通,大殿砖木结构硬山灰板瓦屋顶,五棌斗拱,内部为7架三重梁结构,并残存彩绘图案。大殿为庙内最早主建筑,历经修葺。拜殿和大殿用天沟相连,皆青砖硬山灰瓦顶。面阔五间,进深九架椽,檐部设五踩斗拱。殿内擎柱林排,规模恢宏,令人叹为观止。
城隍崇拜由来已久,据《周礼》载:由腊祭八神之一的水庸衍化而来。三国时期吴国赤乌二年(239年)巳祭城隍。唐宋以来,奉祀城隍之习俗更为普通。明朝皇帝有“黄封诏书”,将城隍加封王、公、侯、伯,诏天下各州、府、县均设城隍祭祀,其建置若官府县衙,几案皆同。清代一般设两位城隍神像,一尊泥塑用于庙祀,一尊木雕用于巡拜。凡大旱求雨,大灾求安,即抬城隍出游,祈祐灵验。还规定官员赴任,须向城隍宣誓就职。
原武城隍庙上世纪五十年代由粮所占用,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,2009年初,大殿储粮开始腾出,顶棚也随之拆除,全貌得以重见天日。2009年4月5日,河南省文物专家组亲临考查鉴定,一致认为:该大殿为明早期建筑,且部分保留元代建筑风格面试省内发现规模最大、年代最久、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隍庙。对研究古代建筑、宗教信仰、官风习俗、彩绘特点及民间传说均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。2016年1月2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原武城隍庙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。
文中配图来自: